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

Chiang Ching-kuo Found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國內學術合作計畫 計畫書

 

《法華經》多種語文版本 數位資料庫的建構與研究

Buddhist Digital Database –The Study and Creation of a Multi-Lingual Version of the Lotus Sutra

 

 

目次:

壹、緣起... 2

貳、主持人、共同主持人與工作分配... 5

參、計畫內容... 8

肆、本計畫之必要性... 9

伍、研究計畫擬使用之標準與方法... 9

陸、計畫進行步驟與方法... 11

柒、預期成果... 12

參考文獻... 15

附錄: 圖示說明... 21

 

 

 

關鍵詞:

《法華經》、梵文寫本、佛教文獻、電子佛典、全文資料庫、佛教網路資源

壹、緣起

 

《法華經》自南北朝傳入中國後,對中華文化的傳統及轉變有相當的影響,甚而對臺灣地區的人文及社會、歷史等研究領域也有相當的影響。整部《法華經》不過九萬字,但其微言大義,文字清楚明白佛教哲理大意。同時,也是部優良的宗教文學文獻,如經中優美的形容文字,與動人的故事,以及配合音樂韻律的偈頌。無論從文學創作、教育方法,及所要表達之宗旨,該經有完整與縝密的系統。可說,是將現實之佛理,以文學創作,透過時空之超越而成。因此,《法華經》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思想必讀之書,也是中國佛教,解說佛教止觀修行最稱完善的著作之一,影響中國及鄰近諸國甚深,其重要性由此可知。

 

進一步,以《法華經》相關論文說明之:從 貴計畫早年贊助的「佛學書目資料庫(http://ccbs.ntu.edu.tw)99871筆資料中,若以關鍵字 '法華經' 檢索共有 870 筆論文資料、以梵文關鍵字 'Saddharmapundarika' 檢索,計有102筆資料、若以關鍵字 '法華' 檢索,共計1301筆資料、以英文關鍵字 'lotus' 檢索,有 378筆資料、如以梵文關鍵字 'Saddharma' 檢索,則有155筆相關資料。由此數據,可知各界對《法華經》及相關思想的重視。然而,有關《法華經》研究的資料至今並無一完整且深入的資料庫建置,甚為可惜。因此建構《法華經》多種語文版本數位資料庫的建構與研究 (Buddhist Digital Database -- The Study and Creation of a Multi-Lingual Version of the Lotus Sutra, 以下簡稱本計畫),以發揚中華文化研究於國際間,則為當務之急。

 

鑒於該型資料庫於國際間闕如,本計畫擬以漢譯《法華經》為主軸,佐以其他各種版本的《法華經》寫本,進行蒐集、研究,並製作成數位資料。進而,建構梵文寫本與漢譯本及其它譯本的比對,並建立一大型的資料庫,藉由網路資源,廣為流傳於國際間,以作為現代研究教學之參考與應用,本資料庫對學校、社會、家庭將可提供重要的教育資料。

 

   學界一般認為,《法華經》當形成於公元一世紀左右,即大乘佛教產生的初期[1]。隨著大乘佛教的出現而在印度形成之後,很快便傳遍了中國、日本、朝鮮及中亞等大乘佛教流行的地區和地區國家,先後出現了漢、吐蕃、于闐塞、回鶻、西夏、蒙、古、滿、朝鮮等多種譯本,對以上各地區、各民族的佛教文化有著重大的影響。但由於佛教在印度衰亡較早,加上印度有一種只重口傳而「不立文字」的傳統,所以早期的《法華經》梵文本早已蕩然無存,所幸在中國、尼泊爾、中亞卻有不少留存。據不完全統計,具有相當篇幅的各種不同的梵文本約有30餘種 (零葉散片者不計),其中時代較早且保存比較完美者主要有三︰

 

()尼泊爾本 (Nepalese Manuscripts)

該寫本由英國駐尼泊爾公使 Brian Houghton Hodgson(18001874) 於加德滿都首次發現。自 1833 年起,Hodgson 受命出任英國公使,他在加德滿都一住就是二十餘載,結交了不少佛教僧侶,也漸漸對佛教,特別是佛典產生了興趣。

    目前,尼泊爾發現不同時代的梵文《法華經》寫本數量已相當多,散藏於世界各地。其中印度加爾各答的亞洲學會 (Asiatic Society, Calcutta) 收藏有該文獻的三種寫本,係 1711 1712 年間的遺物。時代與之大致相當的另外三種寫本則分別見藏於倫敦的皇家亞洲學會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  和巴黎的國立圖書館 (Bibliotheque Nationale, Paris) 時代較早的三種寫本都收藏於英國,其中大英博物館藏有一種,約屬1112世紀;劍橋大學圖書館藏有兩種,一種寫成於10361037年,另一種寫成於10631064年。後二者的時代最早,而且保存也最好。

 

()基爾基特本 (Gilgit Manuscripts)

基爾基特本又稱克什米爾本 (Kashmir Manuscripts),是19316月於克什米爾基爾基特北約 20公里處的一所佛塔遺址中發現的,分屬五至六種不同的《法華經》寫本,內容與尼泊爾本(包括藏譯本) 極為接近,故學界又將二本合稱作「尼泊爾克什米爾本(Nepalese-Kashmirian Recension)」。這些寫本均書於貝葉之上,字體比較古老,一般認為當為五、六世紀時的遺物。

該文獻大多收藏於新德里國立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New Delhi ),其摹本現已由 Lokesh Chandra 整理為 10卷出版。

 

()喀什寫本 (Central Asian Manuscripts)

就數量而言,該寫本僅及尼泊爾寫本的五分之二, 也比基爾基特寫本少得多;就寫本的時代而言,該寫本抄寫於七、八世紀,早於尼泊爾寫本,但晚於基爾基特寫本;但就語言學、版本學價值而言,該寫本卻有不少獨勝之處。

19 世紀末 20 年代初以來, 新疆地區喀什、于闐、庫車、吐魯番相繼出土了為數豐富的用梵、漢、于闐及回鶻等不同語文書寫的《法華經》殘卷,其中,最古老、保藏最好、卷軼也最宏富者應首推喀什發現的梵文《法華經》寫本。長期以來,該寫本一直是國際梵文學界所重視的對象。

喀什發現的梵文《法華經》紙寫本 (俗稱的「喀什本梵文《法華經》」,學界又習稱之為「中亞寫本 (Central Asian Manuscripts)),目前絕大多數都見藏於聖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Academy of Science, Russia)。之後,英國駐喀什領事馬繼業 (G McCartney) 將其所遺數量相當可觀的一批梵語、 吐火羅語、于闐-塞語寫本殘卷轉交給俄國科學院。包括喀什寫本在內的大部分新疆、敦煌、黑城出土寫本變成了該所特藏中的一部分。由於部分寫本係經馬繼業之手轉贈的, 故這部分寫本又被稱作馬繼業寫卷 (McCarteny Manuscripts)

                     

除上述資料外,尚有下列的收集:

1. 大谷收集品

19031906年,日本西本願寺大谷探察隊的橘瑞超於新疆某地收集到書法優美的笈多直體  (Calligraphic Upright Gupta Script),梵文《法華經》紙寫本 7 張。

       

2. 馬爾堡殘卷 (Marburger fragments)

1927 年,德國地質學家 Emil Trinkler 在莎車等地考察, 獲梵文《法華經》紙本殘卷 9 張,原藏於普魯士科學院 (Preussische Akademie der Wisschaften) ,後轉到梅因茨科學與文學研究院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und der Literatur, Mainz),最後才轉入馬爾堡(現已遷入西柏林) 國立普魯士文化藏品圖書館東方部 (Orientabteilung, Staatsbibliothek der Stiftung Preussischen Kulturbesitz)

        

3. 赫恩雷寫本 (Hoernle Manuscript)

《法華經》寫本由 3 張紙本多羅葉 (6 ) 構成。現存倫敦印度事務部圖書館 (India Office Library)

  

4. 斯坦因收集品 (Stein Collection)

19069月斯坦因於于闐卡達里克(Khadalik)遺址發現《法華經》寫本2 葉,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2]

 

簡言之,梵文《法華經》寫本為各譯本的重要源頭,因此,本計畫擬蒐集國際間三個主要發現地區,亦即尼泊爾西藏(Nepal-Tibet), 中亞(Central Asia), 以及在北巴基斯坦的基爾基特(Gilgit)的梵文寫本。而這些殘卷(fragments),分別館藏於尼泊爾寫本檔案館(Nepalese manuscripts Archive)、大谷大學圖書館 (Otani Collection)、大英圖書館斯坦因收藏 (Stein and Hoernle Collection)、劍橋大學圖書館 ( Libraries at Cambridge University)倫敦皇家亞洲學會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普魯士文化藏品圖書館東方部 (Orientabteilung, Staatsbibliothek der Stiftung Preussischen Kulturbesitz) 、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 (Nationalities Palace of Culture in Beijing),以及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院 (St. Petersburg Branch of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等處。本計畫擬以專業的研究,發掘《法華經》無窮的底蘊與價值,是以本計畫擬邀約國際知名學者Dr. Toda Hirofumi (戶田宏文) 合作研究、蒐集與建構《法華經》各種版本之資料庫。而上述各處典藏的《法華經》寫本原稿,大都已經合作主持人整理過,但尚未建構數位資料庫,因此本計畫擬將全部資料數位化,經研究與比對後建構於資料庫內。相信,這些散落於世界各地的資料,經本計畫整理與建構完畢後,將全部與完整的彙整於一資料庫內,而成為國際間首要的數位資源,為國際相關研究必用之網路入口,屆時定能使臺灣的學術研究成果立足於全世界。

 

   本計畫梵文寫本與與漢譯本的比對,對中華文化有關之比較研究將可有深入的幫助。本計畫並邀約國際知名學術機構與學者合作研究,當能增強研究與教學的基礎,提升我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的水準等項目。頗符合  貴會的宗旨,因此提請此計畫案。本計畫若幸獲支持,得以順利完成,不僅有助於學者之研究,亦有益於中國文化及台灣各界與社會人心。

 

貳、主持人、共同主持人與工作分配

本計畫主持人李志夫,長期研究佛學,並在大學部與研究所開設相關課程,尤其是《法華經》與天台宗方面的研究貢獻卓著。已指導博士論文十一人、碩士二十餘人,參予口試者七十餘人。多年來進行《法華經》與天台三大部的研究計畫。第一部《法華玄義研究》之研究計畫,得國科會贊助支持,已如期於1995年完成,並於1997年在「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出版。第二部向國科會申請之《摩訶止觀研究》的二年研究計畫已完成,並於2001年在「法鼓文化」出版。第三部《法華文句》正在執行研究中。

 

本計畫主持人並於1998~2002年獲國科會獎助《成唯識論研究》及《攝大乘論研究》,該兩部唯識重要典籍,正待專家學者進一步審校後即可出版。

 

本計畫主持人將研究與教學合一,三大部之一的《法華玄義研究》前後五年,獲「國科會」之補助及獎助。第二大部《摩訶止觀之研究》也同樣獲得補助,以上兩大部均出版。主持人三十多年來從有關佛學的教學與研究,且諸多與《法華經》有關的研究等,為本計畫最適當的人選。

 

本計畫國外合作主持人:戶田宏文 (Dr. Toda Hirofumi),為國際知名《法華經》寫本專家,他一生專注於梵文《法華經》寫本的研究,著有 Sanskrit Lotus Sutra Fragments from the Lushun Museum Collection, 1997, Sanskrit Lotus Sutra Manuscript from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Nepal (No. 4 -21), Facsimile Edition, 1998; and Fragments of a Manuscript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from Khadaliq, 2000; Sanskrit Lotus Sutra Manuscript from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Nepal (No. 4 –21), 2001; Sanskrit Lotus Sutra Manuscripts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Add. 1682 and Add. 1683) Facsimile Edition, 2002以及 Note on the Kashgar Manuscript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A Classification of the Nepalese Manuscrips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 Sanskrit Fragments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in the National Archives Kathmandu, The Huntington Fragment F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 Central Asian Manuscripts Romanized Text(中央出土梵文法華經), 法華經化城喻品梵文, Samdhaya-- 法華經方便品一問題, 法華經方便品「五佛章」梵文-- 比較研究試攷 , 法華經《普門品》梵文

等國際權威的研究梵文《法華經》寫本的著作。他也被聘為各地相關寫本的顧問與編輯,如最近於挪威奧斯陸出版的The Buddhist Manuscript in the Schøyen Collection, 2000 and 2002戶田博士也是重要的參與人員。

同時,戶田宏文歷年來也到各國收集資料與研究;如散藏於印度加爾各答的亞洲學會 (Asiatic Society, Calcutta)梵文《法華經》寫本、倫敦皇家亞洲學會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 、巴黎國立圖書館 (Bibliotheque Nationale, Paris)及新德里國立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New Delhi )摹本。除此之外,在西藏、中亞、以及在北巴基斯坦的Gilgit等地保存相當的殘卷. (fragments)戶田宏文也都進行了研究與戡定,同時也收集了劍橋大學圖書館 (Libraries at Cambridge University)、大英圖書館、大谷大學圖書館以及北京民族文化宮圖書館(Nationalities Palace of Culture in Beijing)的館藏等資料。甚至俄羅斯科學研究院的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院還特別為他打開塵封九十年的《法華經》寫本原稿,供其在海外展示[3]

總之,戶田教授為國為國際知名的《法華經》寫本專家,並主持多項相關的計畫[4]可知其在此領域的學術地位,對本計畫的執行有相當的助益

   

有關語言研究與撰寫,本計畫擬邀請中華佛學研究所任教巴利語的Miroslav Rozehnal 擔任研究助理協助Dr. Toda 建構梵文資料,Miroslav專精與印度學研究,並專供梵文,巴利文等印度文學,於本所工作多年,亦曾協助多項計畫的梵文工作 (如 “Buddhist Scriptures in the Schoyen Collection“ and  “Thesaurus Literaturae Buddhicae” at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ies, Oslo, Norway其履歷豐富請詳附件個人資料),相信他的加入將有助於本計畫的進行。

 

    至於資料庫的製作,本計畫擬以李志夫統領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圖書資訊館的專業團隊進行製作。該團對多年來負責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等網路工作,具數年的佛教資料庫與網路工作經驗。從事「佛學網路資料庫」(http://ccbs.ntu.edu.tw) 建構,這時期除了累積不少經驗外,還建構許多的網路資料庫,涵蓋有「佛學書目資料庫」、「佛學全文圖書資料庫」、「佛教電子大藏經」等大小網站總計二十餘項,頗獲各界好評。同時,該團隊擔負「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新脩大藏經一億多字的電子化工作,目前已有相當的成效展現於網際網路上(http://www.cbeta.org),此項兼具普及化與學術化的作業,已獲得國內外許多單位與學者的讚賞,對本計畫數位化的工作將有相當的助益。

該團對亦曾於民國八十五年至八十七年間,曾協同台灣大學哲學系釋恆清教授完成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補助的「佛學國際網路資料庫(計畫編號: DB002-D-'95)」之網路建置工作,此一雛型資料庫普一推出,即獲得國際間的好評與肯定,並多次受邀於國際會議中發表論文與展示成果。進而偕同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釋惠敏教授,建構「台灣佛教文獻數位資料庫的建構與研究」(計畫編號:DB001-D-00) 的台灣佛教資料庫,成為國際學術重鎮。深信,立基於上述已有的資料庫建置經驗,當可迅速完成本計畫。於此特別強調,本計畫擬完全著重於台灣佛教資料的建構,而 貴會先前支持的「佛學國際網路資料庫 (計畫編號: DB002-D-'95)」及「台灣佛教文獻資料庫的建構與研究 (計畫編號:DB001-D-00) 」都已有相當的廣度,普受學界的歡迎。然後在資料的深度與國際化方面,則有賴本計畫的執行。深信這些由  貴會支持建置完成的資料庫,將會是國際間最大型且最完整的漢文佛學資料庫。

 

計畫主持人與共同主持人均系各個分工責任範圍內之專家,不論於學術研究或網路資料庫建構與計畫執行的能力上,均有豐富的經驗,誠為此一計畫之最佳人選。且各主持人學經歷涵蓋諸領域,在此一科際整合之契機下,必能對本計畫之課題提出多面向之豐碩研究成果。

 

因而,於本計畫的資料來源、主題內涵、學術研究、稿本寫作、技術專才等都有相當的經驗。是以,基於目前各共同主持人的豐碩成果及實務經驗,可說本計畫已經有一現成的架構與資料,只要假以時日即可使之臻至圓滿。可說,本計畫的一大特色,就是可以迅速將文獻資源轉為本計畫所需的數位資料,以利進行與完成。最重要的,我們所完成的資料完全都是屬於公共領域 (Public Domain) ,可提供使用者作二次加值開發及研究學習之用。因此,本計畫擬於完成各項作業後,除保留一份於本資料庫主機外,將提供所有的全文資料置於其他文獻資料庫中,或以鏡像 (Mirror Site) 的方式提供國內外學術界查閱、檢索、下載、編輯等功能,以達專業分工、資料共享的現代化需求。

 

參、計畫內容:

本研究計畫的目的,即是建置一個具有高品質內容,且能夠充分展現結合資訊科技、藝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大型「《法華經》多種語文版本 數位資料庫」,以期能藉由這個計畫的成果,展示台灣學術研究在網際網路社會中所能發揮的重大影響。本作業計畫擬依上述主持人的專長分工如下:由李志夫負責內容 (Contents) 的建構,戶田宏文則負責梵文資料的蒐集及國際關係的拓廣,中華佛學圖資館團隊則負責網路 (Net Technique) 與資料庫 (Database) 的建置,並由計畫主持人李志夫就上述各內容負責統籌與分工等協調作業。今先就分工計畫內容做一簡介。

本計畫就文獻資料而言,可以分為 一、梵文寫本;二、漢譯版本;三、漢文寫本等三部分。因此,本計畫擬依下述內容進行:

一、梵文寫本:

梵文《法華經》寫本主要有()尼泊爾本 (Nepalese Manuscripts),分別見藏於倫敦的皇家亞洲學會 (Royal Asiatic  Society, London)、巴黎的國立圖書館 (Bibliotheque Nationale, Paris)、大英博物館藏及劍橋大學圖書館藏。()基爾基特本 (Gilgit Manuscripts),大多收藏於新德里國立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New Delhi )()喀什寫本(Central Asian Manuscripts),目前絕大多數都見藏於聖彼得堡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Academy of Science, Russia)。除上述資料外,尚有(1.) 大谷收集品:日本西本願寺大谷探察隊的橘瑞超於新疆收集到書法優美的笈多直體 (Calligraphic Upright Gupta Script)(2.)馬爾堡殘卷 (Marburger fragments) 原藏於普魯士科學院 (Preussische Akademie der Wisschaften),後轉到梅因茨科學與文學研究院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und der Literatur, Mainz),最後才轉入馬爾堡(現已遷入西柏林) 國立普魯士文化藏品圖書館東方部 (Orientabteilung, Staatsbibliothek der Stiftung Preussischen Kulturbesitz)(3.)赫恩雷寫本 (Hoernle Manuscript)現存倫敦印度事務部圖書館 (India Office Library)(4.)斯坦因收集品 (Stein Collection) 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

                                                           

因此,本計畫擬蒐集這些珍貴的梵文寫本掃描數位化,並建構獨一無二的數位資料庫,以利國際學者檢索與應用。

二、漢譯版本:

《法華經》傳譯至中國後經歷多年的翻譯,因此發展出許多的譯本,如秦鳩摩羅什譯的《妙法蓮華經》7卷、西晉竺法護譯的《正法華經》10卷、隋 闍那崛多共笈多譯的《添品妙法蓮華經》7卷,《薩曇分陀利經》1卷、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阿惟越致遮經》3卷、《不退轉法輪經》4卷、《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6卷、宋智嚴譯的《佛說法華三昧經》1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的《大法鼓經》2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3卷、元魏 菩提留支譯《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10卷、《金剛三昧經》1卷、西晉竺法護譯《佛說濟諸方等學經》1卷、隋毘尼多流支譯《大乘方廣總持經》1卷、蕭齊曇摩伽陀耶舍譯《無量義經》1卷、劉宋曇無蜜多譯《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1卷等譯本。尚有許多的相關經疏以及釋論的譯本,加上於中國本土發展的天台宗相關文獻,都是重要的參考資料。

因此,本計畫擬將上述漢譯資料,承製為電子檔。並將此大量資料置於網路資料庫提供人文需求,以利使用者閱讀、檢索及下載等功能。

    

三、漢譯寫本:

上述諸多的翻譯版本,於近代陸續被發掘出來,如敦煌,或絲路沿途發現的新資料,故宮的館藏,房山石經以及坊間發現的多項文獻寫本等資料。

是以,本計畫擬就現有之各類佛教蒐集完整的文獻資料,提供「全文」等資料。此外,本計畫並將配合網路的發展,提供珍貴的「圖像資料」檔案,以作為佛教資料庫。「文獻資料」與「圖像資料」兩部分如完成,可謂是台灣當代佛教資料的大成。也就是說,本計畫將所收集的梵文、漢譯、各種寫本作一大型資料庫,並以,最新網路技術及國際標準建構資料的連結,擬呈現介面請參考附錄的圖示。

本計畫擬就現有之文獻建立完整的數位資料庫,提供國內外學者「最完整的佛教研究資料」。

 

肆、本計畫之必要性:

《法華經》是中國及臺灣歷史與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過去少有學者注目,本計畫希望透過資料的搜集、彙編、整理和分析及數位化等作業,為佛教歷史與文獻留下完整的文字與影像紀錄,完成數位資料庫置於網路上,並提供良好的電子工具,以方便相關學者參考之用。

 

伍、研究計畫擬使用之標準與方法:

 

    本計畫之完成,除了完整與大量的內容 (content) 外,更可作為建構多媒體形式知識結構之主題,建立完善的交換標準。本計畫擬依下列標準建構「知識基本表達」,如以計算機的資料結構、知識屬性整理、內容的外化 (形式化)、 知識結構等準則,完成當代的學術資料庫。

 

一、               圖像資料庫(Image Database)管理,依專業的Huntington Archive標準:

 

本計畫首要的工作,就是蒐集及整理國際間各國館藏的梵文寫本與漢譯寫本,並將之數位化,第一步作業就是將之作成圖檔,以達保存及研究的目的。

    本計畫主持人及共同主持人與美國Ohio State University專門整理佛教圖像資料庫的Huntington Archive (http://kaladarshan.arts.ohio-state.edu/) Dr. Huntington夫婦及Dr. Janice Glowski有相當的聯繫。因此,本計畫可藉共同主持人多年來的工作經驗,以確立本計畫目標與任務的方式進行,譬如依國際標準、所需設備、應用軟體等需求,建立協定 (Establishing Protocols)、 攝影協定 (Photography Protocols)、數位化協定 (Digitization Protocols) 等方式,進行建立電腦之間通信與資料傳送所遵守的規則以達成圖像影像檔的方便交換與管理之目的。

    因此,本計畫將採取Huntington Archive of Buddhist and Related Art 佛教圖像資料庫的實務經驗,如影像校正 (Image Correction) 的實際經驗,考慮採用具有自動功能的高速掃描器 以最高解析度掃描等實務工作,提高品質。加上,該資料庫所提供的「工作上常犯錯誤」與「改進方案」等實際經驗,當可作為本計畫的最佳務實參照。本計畫作業與大英博物館敦煌計畫同步進行。

 

二、資料將依Metadata 標準,建立專業領域之共同後設資料:

 

為能有良好的管理、以及提供人文檢索與學術使用,上述作業所有的圖檔將全部以Metadata建構,並配合國際單位使用,以便資料分享。

因此,有關文物圖像的表達,本計畫將以專業領域共同之後設資料 (Metadata) 作為標準。如參照「數位博物館資源組織與檢索相關規範工作小組」(Ross 小組) 所規範之MICI 之都柏林核心集(Dublin Core http://purl.org/DC)之中文全市資料交換格式(http://ross.lis.ntu.edu.tw/document/metadata/)。並參照CIMI (the Consortium for the Computer Interchange of Museum Information, http://www.cimi.org/documents/meta_bestprac_v031.html)的各項標準。此外,擬採取國際通行的Dublin Core標準,以其十五個元素 (DC.Title, DC.Creator, DC.Subject, DC.Description, DC.Publisher, DC.Contributor, DC.Date, DC.Type, DC.Format, DC.Identifier, DC.Source, DC.Language, DC.Relation, DC.Coverage 及 DC.Rights) 記錄所有電子化資料的屬性,以之作為先製資料。以利作業人員或使用者運用這些項目來管理電子文獻資料及文物項目,並將參照Z39.50作為檢索與交換的標準。

 

三、全文資料庫擬依《電子文獻文獻編碼與交換導覽》(TEI P4) 作為標準:

   

本計畫所蒐集的梵文寫本、漢譯版本、藏譯版本的文獻資料將全部建構數位全文,以便管理與未來的發展與使用。為能資源分享,採用國際標準與就非常的重要。

因此,本計畫的文獻全文擬依Michael Sperberg-McQueen (Univ. of Illinois, Chicago) and Lou Burnard (Oxford University)所著的《電子文獻文獻編碼與交換導覽》 Guidelines for Electronic Text Encoding and Interchange (TEI P3/P4) 為標準。此書除TEI標準外,並含TEI Document Type Definition (DTD)。(有關TEI資料可參考網頁資料 http://www.uic.edu/orgs/tei, 或 http://etext.virginia.edu/TEI.html)

   本計畫主持人與共同主持人,於進行《大正新脩大藏經》電子化作業時,即已聘請德國哥廷根大學 Christian Wittern 博士參與中文TEI 標準的工作,並積極參與TEI 發起單位the 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in the Humanities (ACH),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 及the Association for Literary and Linguistic Computing (ALLC) 所舉辦的會議;並與TEI一書作者Dr. Lou Burnard 及Sperberg-McQueen 商討有關東方文獻及佛教文獻建立TEI標準的問題等,以確認及增進文獻編碼交換的可能。上述經驗,將可輕易轉換為本計畫工作實務。

 

四、全文建置內容,為能達國際交換的標準,擬以SGML/XML作為標誌語言

   

至於內容外化的部份,則擬採用符合國際標準的SGML/XML標誌語言 (請參照 http://www.w3c.org),做為機器解讀與形式表達之用,不但可以作為國際交換標準,並且還可以作外化內容之間的聯繫關係,進而構成一知識結構體。本項作業,在《大正新脩大藏經》電子化作業時已經有相當的經驗,該部份可謂是當代漢文資料中,採用XML作為原始檔的最大資料庫(內含一億兩千萬字)。

    總之,本計畫擬採用上述標準的目的,主要是以能建構「知識基本表達」,達國際交流,資源交換的標準為目的。

 

陸、計畫進行步驟與方法:

為達預定的成果,本計畫擬分兩年四期完成所有的作業。

 

由於主持人與共同主持人多年來的工作經驗與文獻資料量的累積,因此本計畫當可在最短期內完成最大量高品質,且足以代表中國文化的「《法華經》多種語文版本 數位資料庫」精緻作業。今將計畫進行步驟分述如下:

 

本計畫擬就以現代的目次方式,分為十五個層次。層次分明以後,內容與外延關係也就更為清楚了。由於更清楚了其內容,所以也認識到還有很多的工作可以做,如標點、分段、表解、集註、插句、按語、引言、釋義、查引經典出處,製作中、梵文索引等,二年四期進行

 

第一年度:
第一期:完成佛教資料,以及梵文漢文等文獻的搜集、整編、分類等作業。

第二期:完成上述各資料的英文資料與介紹,同時也完成電子檔及相關作

業,如TEI/XML檔的作業等項目,並將資料置於網路上測試。

第二年度:

第三期:完成佛教的全文資料與圖像資料之蒐集分類與彙整等作業。並做成英文資料。

第四期:完成圖像資料Metadata 的建構、圖像資料庫 (Image Database) 建置、文獻全文資料庫大量TEI標誌(Markup)XML原始檔(Source file)作業,研發人文需求的檢索軟體等項目。

 

至於此四期的作業方法,則將按照蒐集文獻、繕打資料、全文校對、建構資料庫、測試上網等程序,於二年內依輸入、電腦校對、人工校對、標記工作、測試、上網等方式執行。並配合各項技術,研發人性化的檢索軟體,提供良好的學術工具。

 

簡言之,本計畫將按部就班以確定主題範圍、收集、累積、整理、翻譯、繕打資料,及研發檢索軟體、確定軟體需求、測試完成、上網流通等方式完成作業。最後,配合全文檢索功能及現代科技的應用,將所完成的「《法華經》多種語文版本 數位資料庫的建構與研究」置於網路上流通,以供國內外學術界自由使用與下載。

 

 

柒、預期成果:

經由上述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的研討,當可確知本計畫將完成的工作項目與具體成果,應為相當豐盛,今再分述預期完成的工作項目與具體成果如下:

 

一、     完成前述既定之各項作業進度

 

以文獻而言,將以現代的科技與網路技術,完成完整的「文獻資料」與「圖像資料」等前述各項資料庫,同時並完成英譯資料,以中英方式呈現於使用者面前,使其如親臨實境。期能使「《法華經》多種語文版本 數位資料庫」成為國際間最完整最高品質的資料庫。

(茲將所擬完成的項目先作一簡單的測試樣品,附錄於後,以便參照閱讀。)


    本計畫進行的同時,亦將借助於共同主持人的經驗與資源,就相關的網路呈現方式與設計,或資訊技術的運用等完成作業,詳如下述。

 

二、       除上述文獻資料完成外,本計畫亦將完成下列各項目

 

1.    友善的界面:有關本計畫的呈現方式,因為希望能提供給大眾使用,因而將參考目前市面上較受歡迎與較廣為流通的方式作為參考,譬如參考市面視聽資料,如各種百科全書光碟製作的界面與呈現等方式,完成本計畫的呈現與展示。

 

2.    檢索方面:至於資料庫的檢索,將以「專題」及「分類」為主要檢索方法,及提供「多版本整句 (全文)檢索」功能,以利讀者比對各種版本與文獻資料。此外,將參照《大英百科全書》的檢索方式,完成「現成檢索詞彙」等工作。並且,設置「常被檢索的詞彙與用語」,如「Top 10」的設置等,以適合非學者專家的使用。另外,將提供FAQ常用問答,以利使用者對資料的瞭解與運用。總之,將建立友善的檢索界面,以利讀者使用。

 

  3. 提供動態的討論區:

a.       於網頁上加上討論區,以BBS或網際網路WWW的方式討論

b.      以整合的方式,於網頁上加上此功能

c.       本區將會是討論區及留言版

d.      完成討論區與非同步網路教學功能

e.       完成討論區與教學區的互動功能

f.        整理最近的研究動態,完成後隨時於網頁上更新資料。

 

總之,本計畫擬於主持人李志夫的統籌與協調下完成所有的工作項目同時,也負責內容的建構,完成完整且大量的「《法華經》多種語文版本 數位資料庫」。在網路技術,則由中華佛研所圖書資訊館工作團隊提供最新的網路科技,及具人文需求的電子功能。此外,本計畫除重視國內使用率的提昇外,對於國際使用者的應用也很重視。因此,擬由國外共同主持人戶田宏文負責梵文資料的建構與撰寫。以期完成中英文解說,引導國外的讀者使用,以發揚中華與台灣文化於國際間。

 


 

參考文獻

一、主持人參考資料:

 

1. 李志夫,《法華玄義研究》,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97年。

 

2. 李志夫,《摩訶止觀研究》,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19月。

 

    3. 李志夫,《法華文句研究》

 

4. 李志夫,大乘經教育思想及其方法之研究--以《妙法華》為主軸

5. 李志夫,天台宗之理事觀

6. 李志夫,智者之圓教義及其形成之探討

7. 李志夫,摩訶止觀之研究(IIA Study on "Maha Tsi-kuan" (Maha Shamatha-Vipashyana) (II)

8. 李志夫,妙法蓮華經玄義新解(II A New Commentary on Lotus Sutra's Shuan-yi (II)
 

二、國外協同主持人參考資料:

梵文法華經寫本研究 / 戶田宏文:

Sanskrit Lotus Sutra Fragments from the Lushun Museum Collection, 1997

Saddharmapundarika Manuscript Fragments in the ASA Archives, Kathmadu, Nepal,

in Studies in Honor of Heiz Bechert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5th Birthday, Indica et Tibetca 30 Swisttal-Odendorf, 1997

 

Sanskrit Lotus Sutra Manuscript from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Nepal (No. 4 -21),

Facsimile Edition, 1998

 

Fragments of a Manuscript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from Khadaliq, 2000

 

Sanskrit Lotus Sutra Manuscript from 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Nepal (No. 4 –21),

2001

Sanskrit Lotus Sutra Manuscripts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Library (Add. 1682 and

Add. 1683) Facsimile Edition, 2002

 

Note on the Kashgar Manuscript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 Bibliogarphia Philologica Buddhica.Series Minor, Ⅱ), Tokyo,             The Reiyukai Library, 1977

 

A Classification of the Nepalese Manuscrips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

 

Sanskrit Fragments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in the National Archives Kathmandu,

 

The Huntington Fragment F of the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Saddharmapundarikasutra : Central Asian Manuscripts Romanized Text(中央出土梵文法華經)

 

法華經化城喻品梵文, Samdhaya-- 法華經方便品一問題

 

法華經方便品「五佛章」梵文-- 比較研究試攷 , 法華經《普門品》

梵文等國際權威的研究梵文《法華經》寫本的著作。

 

三、中文資料:

1. 季羨林,《論梵本妙法蓮華經》,《印度古代語言論集》,北京,1982年,第392393頁。

2. 蔣忠新編註,《民族文化宮圖書館藏梵文〈妙法蓮華經〉寫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3. 中國天台的背景 / 演培

4. 智顗以後的天台教學 / 演培

5. 天台教觀的特質 / 慧嶽

6. 天台般若本跡論 / 曉雲

7. 南嶽思大師的緣起思想觀 / 慧嶽

8. 天台大師的四種十二因緣觀 / 慧嶽

9. 「空」之中國的理解與天台之空觀 / 張曼濤

10. 天台止觀的構成和特色 / 關口真大

11. 《法華經文句論》「無住本」 / 牟宗三

12. 初期的天臺思想 / 橫超慧日撰; 李世傑譯

13. 天臺思想的發展 / □[=]入良道撰; 李世傑譯

14. 中國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 / 釋聖嚴

15. 天台宗在中國佛教中的地位 / 牟宗三

16. 論所謂的「喀什本梵文《法華經》寫卷」 / 楊富學

17. 天臺哲學的原理 / 李世傑

18. 《法華經》之論教化 / 釋真彬

19. 《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之教育觀 / 陳鐘恩

20. 《法華經》電腦化之研究 / 塚本啟祥著

21. 法華經最新英譯評介 / 鄭僧一原作; 唐龍中譯

四、日文資料:

 

法華經第十四章寫本中心 / 三友量順

法華經寶塔品偈問題點 / 清田寂雲 ( )

法華經原典 / 清田寂雲

法華經嚴王品諸本對照 / 清田寂雲

On some variants in the Lotus Sutra / 小島文保 (Kojima, Bunpo)

On some Colophons(後半)of the Lotus sutra discovered in Central Asia / 小島文保 (Kojima, Bunpo)

On the Gatha of Sadaparibhuta-parivartha in the Lotus Sutra / 小島文保

羅什譯法華經寫本比擬大谷探檢隊將來本 / 小島文保

佛教混淆梵語研究(3)-梵文法華經寫本文法解釋問題(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Studies by Computer (3): Notes on Grammatical Points in Manuscripts of the Saddharmapu.n.dariika-suutra) / 山崎守一(Yamazaki, Moriichi)

佛教混淆梵語研究(1)-佛教混淆梵語寫本研究問題點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Studies by Computer (1):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Buddhist Hybrid Sanskrit Manuscripts )/ 塚本啟祥(Tsukamoto, Keishou)

真田有美、清田寂雲︰〈一本〉(Petrovskij MSs.)法華經梵本研究〉,載西域文化研究會編《西域文化研究》第四︰《中央古代語文獻》,京都︰法藏館,1961,第119170頁。

 

真田有美︰西域出士梵文法華經一斷簡,《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三卷第 1 號,1955 年,第 94 97 頁。

真田有美︰大谷探險隊將來梵文佛典資料,載西域文化研究會編《西域文化研究》第四︰《中央古代語文獻》,京都︰法藏館, 1961 年,第 53 71 頁。

南條文雄.泉芳璟,《梵漢對照新譯法華經》,京都,1913年,第67頁。

五、外文資料:

G. M. Bongard-Levin and M. I., Vorobyeva-Desyatovskaya, Indian Texts from Central Asia (Central Asian Collection of the manuscript fund of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Academy of Sciences, USSR).Orientalia Iosephi Tucci Memoriae Dedicata Vol.1 (Serie Orientalia Roma LVI, I), ed. by G.Gnoli and L.Lanciotti, Roma, 1985, pp.168169.

H. Kern and Bunyu Nanjio (ed.), Saddharmapundarka (Bibliotheca Buddhica X).st. Petersburg, 19081912.

 

Heinz Bechert, The importance of Central Asian Manuscript Finds for Sanskrit

Philology. In: V.Raghavan (ed. )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anskrit Conference Papers of Section two, part 1, New Delhi, 1975, p.319.

 

J. W.de Jong, A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Delhi, 1987,

p.60.

 

U.Wogihara and C.Tsuchida, Saddharmapundarka-sutra romanized and revised text of the Bibliotheca Buddhica Publication, 立正大學聖語學研究室19341935

 

N.Dutt (ed.), Saddharmapundarkasutram with N.D. Mironov's Readings from Central

Asian MSs. (Bibliotheca Indica, CCLXXXVI).  Calcutta,1953.

 

P. L.Vaidya (ed.), Saddharmapundarkasutra (Buddhist Sanskrit Texts, No.6)  Darbhanga, 1960.

 

G. M.Bongard-Levin and E. N. Tyomkin, New Buddhist texts from Central

Asia.(Paper persented to the XXVIII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Orientalists), Moscow, 1967, p.3.

 

G. M.Bongard-Levin and E. N. Tyomkin, Fragment of Unknown Manuscripts of Saddharmapundarika from N.F.Petrovsky Collection.Indo-Iranian Journal Vol.       Ⅷ, no.4, 1965, pp.268 274.

 

Akira Yuyama, Supplementary Remarks on "Fragment of an Unknown        manuscripts of the Saddha rmapundarka from the N.F. Peterovsky collection" by   G.M. Bongard-Levin and E.N.Tyomkin.Indo-Iranian Journal Vol. Ⅸ, no.2,        1966, pp.85 112.

 

Two New Fragments of the "Saddharmapundanka (Preliminary communication).

Malalasekara Commemoration Volume (ed.) by O.H.de A.Wijesekera, Colombo, 1976, pp.36 37.

 

N.D.Mironov, A List of fragments of Brahmi MSs. belonging to Count Ohtani. Shanghai, 1923.

 

N.D.Mironov, Buddhist Miscellanea.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April 1927, pp.252 279.

 

Heinz Bechert, Uber die "Marburger Fragmente" des Saddharmapundarka (Nachrichten der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in Go ttingen.             Philologisch-historischeklasse 1972,no.1.(Repr. Studies in Indo-Asian Art and CultureAch arya Raghu Vira Commemoration VolumeVol.2, New Delhi, 1973, pp.21 27.)

 

A.F.Rudolf Hoernle, Manuscript remains of Buddhistliterature found in Eastern Turkestan, Oxford, 1916 (Repr. Amsterdam, 1970), p.139.

 

Ancient Manuscripts from khotan, Journ 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06, pp. 695

698.

 

Oskar von Hinuber, A New Fragmentary GilgitManuscript of the Saddharmapundarkasutra, Tokyo, 1982.

 

Gilgit Buddhist Manuscript (Facsimile Edition) (Sata-Pitaka Series, Vol.X), 110,

Delhi, 1959 1974.

 


附錄: 圖示說明擬呈現與建構的資料及功能

(* 以下所採用的樣本,以本計畫團隊正進行與研發的介面與功能,作為參考。)

圖一: 首先於左欄以《法華經》科判 (運用TEI/XML標準) 建構知識架構,以便管理及連結所有資料。

 

 

圖二:然後,於右欄建構各種漢譯譯本與梵文轉寫版本的對讀,同時也與科判及其他全文連結。

圖三:接著,於右欄再建構多版本比對資料,如梵文、漢譯、藏譯或英譯等資料的連結與呈現。

 

 

圖四:提供多版版功能,以及原稿對讀 (如左欄為知識架構、中欄為全文電子檔、右欄為寫本圖檔,可作多種語言版本比對。)

本項功能,本計畫團隊已經採用TEI / XML 標準與技術,研發成功。

 

圖五:除上述各種功能,同時也擬建置「工具區」,提供解題、科判、檢索、梵漢藏檢索、辭典、參考書目、藏經查詢等多功能服務,以建構符合人文需求的資料庫。

 

 



[1] M.Winternitz,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trans.by V. Srinivasa Sarma, Vol.,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88, p.291292.

[2]摘錄自本所發行的《中華佛學學報》第七期:楊富學,〈論所謂的「喀什本梵文《法華經》寫卷」〉, 1994.07,頁74-93。

[3] (gave permission to have an overseas exhibition of the original manuscript which had been kept at the institute for 90 years.) 摘錄自俄羅斯科學研究院的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院網頁http://216.239.33.100

[4] 相關資料請參照La Soka Gakkai Newsletter 2002